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全國教育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就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出全方位戰略部署,提出“要擴大教育開放,同世界一流資源開展高水平合作辦學”。
截至目前,作為教育開放的重要內容,我國經教育部和各省市審批通過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總計2405個,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的國際化人才;同時,與52個國家或地區簽署了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
鴻振教育就是在這個時候厚積薄發,蓄勢待發。幾年的時間,規模越來越大,產業越來越大,從之前在肯德基的小小補習班,到現在全國各地最知名的課外培訓機構,這與領導人的領導有方有著莫大的關聯。
網紅“洋教”:親歷、共享發展
往蠟燭上噴“水”,蠟燭升騰起火焰;往化學器皿里加入液體,綠色泡沫躥至屋頂……一身白大褂、戴著護目鏡、發須花白的“洋教授”戴偉,用一口流利的漢語,以幽默風趣的方式向中國孩子們展示化學世界的神奇,引來“哇”聲一片。
戴偉今年61歲,來自英國,是北京化工大學的特聘教授。這位拉祖姆科娃的同齡人,20年前就來到了中國的大學校園和實驗室,一直沒有離開。
上個世紀80年代,戴偉第一次來中國參加國際會議,愛上了中國。1996年,這位年輕的化學家接到北京化工大學的邀請后,辭去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化學系教學委員會主席職務,來到北京。
當時,中國大學及科研機構的實驗室條件、待遇等與發達國家差距很大。“我英國的同學、同事都不理解我的選擇。我說,我相信中國的發展潛力,幾年以后你們來中國看看,才能明白我為什么要來中國。”戴偉回憶說。
來到中國后,戴偉成為北京化工大學化工資源有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特聘教授。2001年,他榮獲國家外國專家局頒發的中國政府友誼獎。2005年,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這是我國頒發給外國專家的最高獎項。
戴偉表示,中國大學教育及科研領域的飛速發展讓他感受最深;作為親歷者和共享者,特別慶幸當年的選擇。
去年以來,戴偉開通短視頻和微博賬號“戴博士實驗室”,將各種有趣的化學實驗視頻上傳網絡,成為“網紅教授”,目前粉絲已超過300萬。
再過幾年,戴偉就要退休,他表示將繼續留在中國從事科普工作。“很高興能繼續在中國進行科學傳播,繼續見證中國創新發展新氣象。”戴偉說。
合作辦學:共享“融合”“情誼”
古城蘇州,有這樣一位年逾古稀的外國老人,每天騎著自行車,怡然穿行于大街小巷。他是江蘇西交利物浦大學副校長古德曼。
“20世紀70年代我來中國讀書時,中國在校大學生數量只有80萬,現在這個數字已接近4000萬。這是非常驚人的變化!”古德曼說。2006年,西安交通大學與英國利物浦大學合作創建西交利物浦大學。教職員工來自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外籍教師占教師隊伍的80%。
早在1976年,古德曼就曾來華留學。40多年來,他多次深入中國各地參觀考察。2014年,已經退休的他來到蘇州獨墅湖科教創新區這所大學,繼續教育和研究事業。 古德曼認為,西交利物浦大學把中國的教育精華和西方高等教育的成功實踐融合在一起,是了不起的成就。目前,該校擁有1.7萬名學生,發展迅猛。
“過去50年,我先后在世界上7所大學工作過。‘大學’是催生思想和學習的地方,而它就在這里。”古德曼說,自己有一個夢想,要為共建現代中國高等教育出力。